【电气榜样故事】
题序:
1996年在学院院庆60周年之际,为了应对学院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在校友大力支持下,募资120万元,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业教育基金——重庆大学电气工程教育基金。
时光行至2019年,教育基金也走过了第二十三个年头,共计资助优秀教师代表近400人、优秀学生代表近150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立德树人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不是一个冰冷的规范,而是每一位师德崇高的教育工作者们铸就了立德树人教育根基。
也正如此,学院推出【电气榜样故事】专题,介绍2019年电气工程教育基金获得者们的故事,以弘扬电气先锋之精神,彰显电气榜样之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何为师德?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杨岳:扎根讲台三十年 深耕教育不言悔
杨岳,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 讲师
2019年电气工程教育基金“本科人才培养”类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心里永远装着学生”,1988年,当杨岳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这句话就一直订在了心里。
2000年,原重庆建筑大学与重庆大学合并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正式并入重庆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成为六个专业方向之一,作为一个新建专业,在缺乏学科支撑的情况下,杨岳老师和学院同仁一起担负起了专业建设任务。
他作为制定培养方案负责人,反复分析了当时的学生人数、培养现状、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坚定地判断只有按照行业标准培养才可能兼顾学生职业起步和长远发展的需求,才能在缺乏学科支撑的情况下,实现人才培养最佳效果。这样一个思路,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质疑,他顶住了压力,完成了电气工程学院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第一份培养方案。
从每年来自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到“按照行业标准培养人才”这一培养原则被写进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中,时间证明了这份判断和坚持的重要价值,也证明了一名人民教师以“学生收获”为首要任务的价值。
同年,他还负责了课程建设及教材编写的工作。在起草《电气安全》这本教材时,国内缺乏同类教材做参考,于是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了唯一的路。240幅插图,221张图表公式,111道课后习题,111项批注,都是他亲手画图,亲自设计完成。熬过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修改的几百页手稿,终于交付了第一版总共三十万字的《电气安全》。在之后的工作中,为了使教材的工程基础更为扎实可靠,他又查阅了50余份最新标准和规范,新增两个章节,修改各类图、表、公式、习题等100余项,总字数也从39.8万字增加到了50.9万字,删除旧版3万多字的内容,增加最新技术内容14万字,新版涉及修改篇幅达40%。直至2017年,这本教材已经再版到第三个版本,采用的学校从30多所增加到70多所,新增的学校中包括海军工程大学等电气工程学科实力较强的院校。
2011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单独招生,成为学院六个专业方向中唯一单列招生的专业方向,并需要单独制定本科培养方案。他又承担了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其中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是一个久久不能攻克的难点。只有少数企业参与必然会导致以偏概全,只与行业学会对接又常常不能落地生根。为克服这一困难,他查阅了大量资料,通过企业调研,和系上其他老师一起设计出长达十几页的企业调查书。为了防止调查流于形式,调查书专门将知识点、能力和素质要求分类排列,并按照设计的课程和教学环节逐一列示。调查书向40多家企业投放。据此形成的调查报告对培养方案的形成起了支撑性的作用,并在后来的对外交流中,受到了北京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
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也许并不亮眼,但一本本教材、一套套培养方案、一届届桃李中凝结的是杨岳老师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永远付出的一颗心。心里永远装着学生,这是他的教育初心、也是他的教育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