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
[2018三下乡]“非遗”的前世与今生——揭开丰都鬼城的神秘面纱
作者:谭颖 余丽丽时间:2018-07-18点击数量:

五千多年文明史、五十六个民族的多元文化生态,造就了我国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重庆中心、三峡腹地的丰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别具一格的鬼文化闻名中外。为了响应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号召,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伍走出校园,走进丰都,走近“非遗”的前世与今生。

2018717日上午,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暑期“电亮青春,筑梦青春”三下乡实践队伍探访了丰都县文化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中心主任何廷鹰热情接待了志愿者们,详细介绍了丰都县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丰都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一个,即丰都庙会;重庆市级非遗项目10个,包括民间故事、仙家豆腐乳、龙孔吹打等;县级非遗项目44个,包括船工号子、鬼城泥塑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一脉相通,这个脉就是文脉。”何主任说,“让这条‘文脉’流畅起来,归根到底就是要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找到一条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相通的路。”两年前,丰都县委、县政府提出一条思路:挖掘“非遗”的经济价值,发展相关产业,在产业中增强保护传承的内生活力。这条道路首先在“戏牛舞”、“麻辣鸡块传统技艺”、“包鸾竹席传统制作技艺”等10多项“非遗”中进行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家级“非遗”丰都庙会在被挖掘出其旅游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丰都“非遗”展示的平台。近年来,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丰都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丰都县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保护和适度开发,形成了文化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结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探访后,实践队伍实地走访了丰都鬼文化的集大成之作——神秘的丰都鬼城古代建筑群。丰都鬼城是一座起源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名城,内有哼哈祠、天子殿、奈河桥、黄泉路、望乡台、药王殿等多座表现阴间的建筑,被人们传为“鬼国京都”、“阴曹地府”、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它不仅是传说中的鬼城,还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是长江上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

跨鬼门关,过奈何桥,走黄泉路,登望乡台,喝孟婆汤,进阎王殿。通过一系列夸张变型的艺术表现,戏谑性的场面塑造,丰都鬼城营造了独具特色的“阴间世界”。但丰都鬼文化的要义并不是来造鬼和宣扬封建迷信。恰恰相反,丰都鬼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善”字。丰都鬼城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四川原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李半黎先生的著名书法艺术画押组字作品——“唯善呈和”。右边是“唯”,上边是“善”,下面是“呈”,左边是“和”,中间的一个“口”由四字共用。“唯善呈和”与“善恶昭彰”相对应,意在劝人善行相待,善恶有报,只有善才能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善是人类的美德。

“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揭开丰都鬼城的神秘面纱,丰都鬼文化倡导的实为上善文化,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对“惩恶扬善”的另类解读。无论时代如何演变,历史如何变迁,‘善’始终是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纽带,这是丰都鬼文化得以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志愿者蔡文悦表示:“上善文化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丰都鬼文化,可以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之一。”

 

摄影:谭颖